衡量汽车安全系数需依托全球权威安全评测机构的标准,不同地区的测试体系从“被动安全”(事故中减少伤害)与“主动安全”(预防事故发生)两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。
以美国IIHS(公路安全保险协会)为例,其“25%小重叠碰撞”“侧面碰撞”等测试模拟真实复杂事故场景,对车身结构、约束系统(安全带、气囊)的保护效能要求严苛;欧洲Euro NCAP则侧重新能源汽车的电安全、自动驾驶交互安全性;中国C-NCAP结合国内道路特征,新增“AEB自动紧急制动”“LKA车道保持”等主动安全测试项,2025版规则更强化对儿童乘员、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保护。
核心评估维度可拆解为:被动安全(车身钢材强度、气囊数量与布局、碰撞后车门开启便利性)、主动安全(AEB、ESC电子稳定控制、盲区监测)、电安全(新能源专属)(电池包防护、高压断电逻辑)三大板块,单一品牌需在多场景测试中持续稳定表现,才具备“高安全系数”标签。
汽车工业百年发展中,头部品牌围绕“安全”形成独特技术路径,以下品牌在安全领域的积淀与创新具有标杆性:
从1959年发明三点式安全带(至今挽救超100万人生命),到2020年提出“2030年零伤亡愿景”,沃尔沃将安全从“配置”升级为“品牌底层逻辑”。其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实现0 - 140km/h全车速段AEB覆盖,可识别车辆、行人、骑行者甚至大型动物;笼式车身采用热成型钢占比超40%(关键部位强度达1600MPa),2023年IIHS所有测试车型均获“Top Safety Pick + ”评级,纯电车型EX90更是搭载激光雷达 + DUS驾驶员感知系统,从“保护乘员”延伸至“预判风险”。
奔驰的PRE - SAFE®系统堪称“主动安全天花板”:当传感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,座椅自动调整、车窗半开、安全带预收紧同步启动,将被动安全的“伤害降低”前置为“事故前干预”;车身结构采用“热成型钢 + 铝合金”混合架构(如EQS的侧围碰撞防护强度达2000MPa),在Euro NCAP 2023年纯电车型测试中,EQE凭借“前后双防撞梁 + 电池包铠甲防护”斩获五星;而S级作为旗舰,后排正向气囊、后座预紧式安全带等配置重新定义豪华车安全基准。
作为中国品牌新能源代表,比亚迪的安全突破聚焦“三电系统 + 整车安全”协同。刀片电池通过“针刺不起火”重新定义动力电池安全,2024年升级的CTB车身一体化技术让电池既是能量载体也是结构件,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优化碰撞力传导;王朝/海洋系列车型全系标配FCW前碰撞预警、LDW车道偏离预警,汉EV在C - NCAP 2021版测试中获91.5%综合得分率;更值得关注的是DiPilot智能驾驶安全冗余,通过双CPU、双电源、双通信打造“故障时无缝切换”的安全防线。
特斯拉的安全逻辑根植于“以数据优化安全”: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依托超400万英里(约644万公里)真实路况数据训练,FSD Beta版本的自动紧急转向(Autosteer)在交叉路口防碰撞场景中表现突出;车身安全上,Model Y的笼式车身采用硼钢(强度超1500MPa)占比25%,在NHTSA(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)测试中获五星满分;电池安全则通过“结构电池组”设计,将电池包与车身纵梁、门槛梁整合,既减重又强化侧面碰撞防护——这种“软件定义安全”的思路,让其安全性能随OTA升级持续进化。
当L2 + 级自动驾驶普及、智能座舱交互复杂化,汽车安全已从“车本身的安全”拓展至“出行生态的安全”,核心趋势包括:
1. 主动安全的“全场景覆盖”:从传统的“车 - 车/人”交互,延伸至“车 - 路 - 云”协同。如沃尔沃与Luminar合作的激光雷达方案,可识别250米外静态障碍物;华为ADS 2.0的“超距感知”能预判十字路口横穿车辆风险。
2. 被动安全的“精准化保护”:不再是“全车气囊数量竞赛”,而是通过乘员监测系统(OMS) + 压力分布座椅,在碰撞瞬间为不同体型、坐姿的乘员定制气囊起爆策略,比亚迪汉的“针对性双侧安全气囊”已实现类似技术落地。
3. 新能源专属的“系统级安全”:除电池热失控防护,更关注“高压系统失效安全”——如蔚来的“超安全电池包”在碰撞后10ms内切断高压电,理想MEGA的“双冗余高压回路”避免单点故障引发危险。
消费者无需盲目追捧“品牌神话”,因为同一品牌不同车型的安全表现存在差异(如某豪华品牌入门车因成本妥协安全配置)。建议遵循“测试成绩 + 核心技术 + 场景匹配”三步法:
1. 查权威成绩:优先选择IIHS“Top Safety Pick + ”、C - NCAP五星(且细分项得分均衡)、Euro NCAP“Best in Class”的车型,避开“应试型高分”(仅某一项优秀,其他拉胯)。
2. 看核心配置:主动安全层面,ESC(电子稳定控制)为法定标配,需确认是否有AEB、LKA、BSD(盲区监测);被动安全层面,热成型钢使用率、侧气帘是否覆盖前后排、车门防撞梁结构(管型/帽型/辊压型,强度依次提升)是关键。
3. 匹配使用场景:经常城市通勤,需重点关注低速AEB(应对鬼探头)、自动泊车(减少刮蹭风险);常跑高速,ACC自适应巡航、车道居中辅助的可靠性更重要;有儿童乘员时,ISOFIX接口数量、后排座椅防潜滑设计(防止碰撞时乘员下滑)需纳入考量。
最终,“安全系数最高”没有绝对答案——适合自身场景的“主动防御 + 被动保护 + 技术冗余”组合,才是真正的安全选择。